驚濤乍現:道指期貨暴挫引金融風暴陰霾 香港人如何穩健應對?

 

驚濤乍現:道指慘烈重挫 環球市場風聲鶴唳

回望最近數日,全球投資市場的神經宛如一根驟然被扯緊的琴弦,正劇烈顫動。美國總統特朗普突如其來的「對等關稅」新招令投資者們倉皇四顧,道指期貨竟一度猛跌逾千點,VIX恐慌指數大幅飆升,一種撲面而來的危機感似乎正在覆蓋整個金融市場。若往後關稅角力持續升級,世界經濟將會陷入更深層的動盪。不少分析家憂心,美國前財長薩默斯先前所預估的「或致美國經濟損失達20萬億至30萬億美元」的說法,可不是聳人聽聞,而是正在殘酷地走進現實。

人們或許還記得,今年2月初就已經有第一波針對中國輸美產品加徵關稅的措施,如今再度發力,對包括中國、日本、歐盟在內的多個地區同時祭出高關稅,讓外界議論四起:特朗普政府如此大開殺戒,究竟是勢在必得的貿易談判槓桿,還是著眼於國內政治利益的短線操作?不論答案傾向哪方,全球金融市場已迅速作出反應:資金大舉流向傳統避險資產,包括債券與日圓等。有專家直言,此番動作或會推高物價,拖累就業,令供應鏈大受衝擊。

表面上看,提升關稅的動作似乎在嘗試鞏固美國製造業基礎,甚至盼望從外國入口商品收取可觀稅收,用以填補政府財政不足。然而現實並非如此簡單:關稅的確可能為財政帶來一部分收入,但同時也會推高消費成本,全球化生產鏈的斷裂亦會令世界貿易活動面對巨大不確定性,最終打擊投資者信心,讓資本市場因避險情緒急速冷卻。由此反饋到美國國內,便是日用開支上升、公司盈利縮水、就業數字或面臨下行壓力——這一系列連鎖效應正是外界對此番關稅升級感到憂慮的主因。



國際金融市場面臨「滾雪球」效應

  當對等關稅消息一出,美國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期貨竟在短時間內急挫逾千點,令不少投資者大呼驚險。同日,標普500期貨和納斯達克期貨亦跟隨受壓,相繼出現不同程度的急跌。不單止美股,連環球股市也瞬間響起動盪警號:日本日經指數更是一口氣下滑近千點,歐洲主要指數亦全線向下,英、法、德股市無一倖免。这種同步向下的「滾雪球」效應,往往代表著投資人擔心一連串負面新聞會「引爆」更深不穩定性。

  全球市場顯然在焦慮:如果中、美、歐、日等主要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摩擦升溫甚至長期化,供應鏈勢必受損,企業營運成本加重,下游或終端售價恐怕難逃上漲。企業利潤縮水、消費增長乏力和失業風險擴大,於是股市下跌、市場流動性偏緊,自然再度反壓經濟活動。這種惡性循環下,經濟的「寒意」亦會加深。

  回看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後,全球多國在隨後十多年裡艱辛復元。近年通脹溫和回暖下,股市屢創新高。然而經濟基礎仍有不少風險暗湧,特別是債務比率屢屢迫近高位,企業對海外市場依存度高。一旦美中歐日之間拉開「關稅對決」的戰幕,隨時或會令世界經濟結構大面積受挫,最終可能觸動新一輪經濟衰退的導火線。

 

薩默斯:「衝擊或相當於石油危機般深遠」

  針對特朗普先後多次宣布高關稅的行徑,美國前財長薩默斯一直毫不客氣地予以抨擊。他先前已坦言,這種關稅引發的危機足以比擬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:油價飆升讓許多行業支出暴增,原物料短缺又令經濟陷入供應面震盪,就業市場也出現結構困境。今次大規模提關稅會否構成類似的打擊?在他看來,答案毫無疑問是肯定的。

  更驚人的是,薩默斯甚至拋出一個「20萬億至30萬億美元」規模的經濟損失估算,暗示這並非單純的財政或貿易風波,而是足以改寫美國經濟前景的重大危機。按照他的邏輯,股市在特朗普發言前後已迅速作出調整,美國企業市值下跌金額可能只是冰山一角。如果企業利潤萎縮、投資緊縮、就業和消費無法配合成長,那損失的乘數效應便會放大到驚人的程度。

  「這不只是一個財政或金融議題,而將牽動美國及全球經濟結構的再平衡。」薩默斯甚至進一步指出,聯儲局在面對這種關稅政策時也會左右為難:若選擇維持或提高利率,經濟或許會更快進入衰退;若選擇過早寬鬆,可能令通脹在供需受阻的情況下再度抬頭。這種「兩難局面」也為政經前景投下濃厚陰影。

 

對消費價格與企業發展的直接衝擊

  本質而言,關稅可以視為一種貿易保護工具,但現代國際貿易體系往往呈現多元供應鏈互相協作、分工精密的格局。若簡單粗暴地抬高稅率,無論是生產端所需的零配件成本、還是出口國與進口國之間的基本信任,都容易遭受破壞。其結果,就是價格上漲由製造商轉嫁給消費者,或令營利能力下降,甚至導致製造業流向更具成本優勢的地區,而不一定回流本土。

  對於一些美國民眾而言,鮮有留意到洗衣機、日用品、玩具、電子產品等若進口成本高企,價格勢必攀升,一旦再加上運費與通脹影響,一般家庭在日常開銷上的壓力將有增無減。正如薩默斯所言,平均每個四人家庭在漫長貿易戰中或要付出遠高於數萬甚至近30萬美元的隱藏成本,這無疑顯示出政策對民生的衝擊頗為可觀。

  同時,企業如面臨進出口雙邊壁壘,財務決策恐需重新規劃:要麼把生產線遷回本土,卻得付出高昂的人力及設施開支;要麼轉往第三地建廠或轉移供應鏈,手續也相當複雜。更重要的是,若最終消費市場縮水,企業總體收益亦難以樂觀,股市長期承壓,企業撙節開支、縮減投資規模,或裁減部分員工。這些現象在經濟學結構裡環環相扣,全都令「經濟衝擊」雪上加霜。

 

政策矛盾:既保護本土又要籌稅收?

  一切聚焦於特朗普政府所描繪的「美國經濟自主與強勢」藍圖:關稅用途看似主張能增加稅收、保護本土製造業、降低美國對外國商品的依賴。但是關稅增加是否真能同時實現此三大目標?不少經濟學者抱懷疑態度。

  一方面,抬高進口稅收的確能增加政府收入,理論上可用於紓解財政赤字;但另一方面,消費品賣價上漲,又可能削弱民間消費能力,令整體經濟活力下滑。尤其當對手國家也實施報復性關稅或其他貿易反制,整個國際供應鏈動盪可能引致製造業無法回歸,甚至重新安排生產於更便宜的地區,而非美國本土。如此來看,想要「魚與熊掌兼得」並非易事。

  這種矛盾性在北美業內的觀察人士看來,或許已是「公開的秘密」。特朗普設想中的理想狀況是:外國貨量減少,美國工廠自然重新走入全國大街小巷。但現代生產高度全球化,不可能一蹴而就。中間任何環節的斷裂,都會帶來價格和效率的動盪。

 

民意與政治風向:支持度與不滿交織

  值得注意的是,緊貼美國國內民調可發現,對於這一輪關稅戰,聲音並不一致。或有人歡呼認為應該「強勢對抗他國」,但更多人顧慮日常開支加重,以及擔憂通脹或就業不穩。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(CBS)的民調結果顯示,高達六成以上受訪者認為政府應該更關注物價問題,而非堅持持續互相課稅。這項調查亦顯示,民眾對「向外國產品開刀」的激進姿態並非一面倒支持,尤其對通脹風險的恐懼在疫情之後顯得更加敏感。

  政治領袖對關稅政策的評價也呈現分裂:部分國會議員認為協商才是更可行的方向,而白宮鷹派陣營則視此為「美國在貿易談判中的最佳籌碼」。這種對立意味,同時正影響外界對美國政策走向的判斷。相比起貿易爭端,或許還有不少歐美地區關心的是:一旦關稅衝突再升溫,美國金融勢力是否仍能維持全球經濟秩序的樞紐地位?畢竟美元雖是世界主要儲備貨幣,但市場不可能無止境容忍不確定性。

 

道指與恐慌指數:投資者撤離風險資產

  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期貨一夕間重挫1187點,並不是單一市場的孤立事件。期貨的下跌原本就在某種程度上預示著現貨市場的走勢,而恐慌指數VIX一飛衝天則折射出投資者莫大焦慮。股市短時間的暴瀉,甚或令人聯想「小股災」的翻版。雖然暫時沒有金融機構出現系統性危機,但當避險資金大舉轉入債券與日圓,不禁令人擔憂金融風向或已出現重大逆轉。

  歐洲方面,亦見到德國、法國、意大利等多個股市跌幅加速,英國富時指數也未能倖免。投資人普遍將此與2008年金融海嘯背景對比:儘管目前市場的金融基本面較穩健,但若大國之間的關稅戰產生蝴蝶效應,投資氛圍轉向保守,市場流動性可能再度緊縮,屆時歐洲經濟復甦也或被打擊。

 

石油、金價與美債:「驚慌」資金流向

  同一時間,紐約期油價格一度大跌逾4%,金價也走勢震盪,美債孳息率從高位迅速下挫,顯示了資金正流向債券以尋求穩定回報。相比之下,美匯指數在消息曝光後也在震盪中走跌。面對全球宏觀市場的各種不穩定訊號,資金與外匯行情轉變更顯快速。

  不少分析師觀察到,市場對衰退的憂慮正在攀升,因此資金願意流向收益率較低但相對安全的美國十年期國債。至於油價的下跌,既反映了對全球需求放緩的擔憂,也在關稅衝擊中使運輸、製造業的未來預期打了折扣。若情勢未能平復,石油市場極可能持續波動。

 

業界觀點:拉鋸或長期化,企業惴惴不安

  投資公司Janus Henderson多元資產全球主管Adam Hetts就曾點出,高關稅或許是「談判伎倆」:特朗普政府意在施予高壓以圖逼就對手讓步。然則,很可能最終演變成僵局,一旦大國開始陷入「你來我往」的關稅掣肘,企業就更難做長期規劃。很多跨國集團見勢不妙,未必願意繼續預算龐大的投資計劃,反而可能暫緩擴張步伐,把原計劃挪到更穩定的市場。

  某些企業或勉強「拖」過初期階段,但市場信心若繼續不足,股東壓力日增,融資成本也易被拉高。特別是如今的金融環境高度複雜,美元利率緊縮週期一旦再度來臨,企業每一分 borrowed capital 都會變得昂貴。有人甚至擔心隨著關稅政策發酵,企業面臨更高成本,失業率和通脹壓力齊漲,最終進入惡性循環。

 

「大蕭條」再現?悲觀預測乘勢蔓延

  部分社交網絡上已將「Great Depression(大蕭條)」一詞推上熱門搜索,足見投資者心理壓力巨大。在人們看來,如果前景無法在短時間內明朗化,那麼很多企業都將進行全面削減成本,甚至選擇凍結招聘或大量裁員。消費疲弱風險隨之上升,房地產、金融及各類消費服務行業可能接連下行。

  雖然部分經濟專家認為「大蕭條2.0」的可能性並非那麼高,原因在於全球金融監管體系與央行協作機制比1930年代完善許多,但市場情緒某種程度上也會「自我實現」。若恐慌積蓄過多,不論散戶或機構都會寧可先行撤出股市,一旦拋售潮持續堆疊,股價大幅波動可能再誘發更普遍的金融動盪。

 

打開「潘朵拉盒子」之後怎辦?

  關稅並非新產物,歷史上也不乏衝突案例。然而在現代全球化的今日,不同產業間早織成多層交織網,供應鏈與服務鏈的切割絕非易事。特朗普政府大規模對中國與其他貿易伙伴徵收高關稅,讓不少學者將之形容為「打開了潘朵拉盒子」,究竟最終結果是尋回談判桌的短暫競技,還是長期對抗,恐怕連當事者也說不準。

  世界大國若最終堅持「你來我往」的升級路線,當前市場的慌亂或僅是序幕。更長遠,貿易流向或被逼洗牌,大量中小型企業在無法自行應對多重壁壘的情況下陷入經營困難,也可能間接造成失業率攀升。對發展中國家而言,失去外需市場的打擊尤為嚴峻,甚至可能在金融體系中埋藏更多風險。

 

香港視角:外向型經濟下的暗漩

  對香港而言,作為高度外向型經濟體,每逢環球市場大震盪,都會被捲入其中。香港金融市場主要依賴國際貿易及資本流動。一旦全球貿易減速或股市信心崩壞,香港難免感受到顯著的連鎖效應。尤其當中國本土亦受美國關稅施壓,整體出口業務受挫,更會影響香港轉口貿易、物流與金融服務。加之疫情之後各行各業正拼命復甦,此刻出現新的貿易風險,無異於苦上加苦。

  根據往年經驗,市場動盪時,不少業務週轉需求、資金儲備不足的公司會率先碰上流動性難題,市民個人的資產配置亦變得更脆弱。若環球市場一旦陷入更深層衰退,恐怕也會引發各種行業裁員潮或人工縮減。

 

前路何去,貸款與財務如何自處?

  此刻,不少人或企業開始重新檢視自身財務規劃:做好「防風」預案,並尋覓合理的資金調配方式,以備市場可能的持續動盪。在香港,若要迅速籌措資金以應對突發開支,不少人會考慮各式財務產品及借貸方案。不過,從長遠看,穩健理財及有效減輕債務負擔仍是關鍵。因此,如何選擇私人貸款又不致累積過度負債風險、如何評估創業或個人發展在市況不明之下的可行度,都值得深思。

  財務公司與銀行也會隨著市場狀況調整貸款方案。市民做決策前,除了比較不同財務公司的月平息、週轉彈性與細則,也要精算實際年利率、評估個人信貸紀錄等。例如,部分銀行推廣的結餘轉户私⁠人貸款,或財務公司主打的低息貸款,能否減少信用卡分期付款利息支出?又或是利用網上貸款平台申請即時借錢,以此穩定現金流?這些措施固然可以紓緩短期財務壓力,但借貸人更應保持理性,慎防無管理地不斷以新債還舊債,最終陷入「錢債滾錢債」的惡性迴圈。

  另外,針對一些急需「清數」或想申請「循環貸款」的人,同樣要留意不同計劃的月平息實際年利率計算,看看有沒有隱藏費用或附帶條款,特別是網上借貸平台與財務公司五花八門,強調「24小時貸款」、「免入息貸款」甚至「即時過數貸款」,這些宣傳雖然亮眼,但要防範年利率計算或手續費圖示不清。事前透過貸款比較平台、多方查證到底月平息計算是不是合理,會否因違約或手續費造成隱藏成本。若一不小心踏進高利率圈套,最後往往只會把問題越滾越大。

  在經濟動盪期間,有時候為了還卡數或清卡數,也不乏市民會尋找香港貸款公司甚至網貸平台,一旦資訊不透明、合約條款複雜,就有機會遇上隱性風險。要記住,融資工具雖可幫助度過短期困境,但亦容易形成更大壓力,因此財務借貸前務必審慎評估自身負擔能力。即使面對罕見的大額貸款需求,也要先做好「最壞打算」,計算不同時限的月平息實際年利率,充分了解「循環貸款」的意義、或者銀行貸款與公司借貸之間的差異。若處理不當,個人信用紀錄受損,就算日後想結餘轉換或獲批免息貸款,都可能被拒絕或收取更高利率。

  因此,在這場環球風暴中,任何人都需警惕財務健康問題。市場動盪再度提醒我們,必須為個人或企業資金保留足夠的緩衝。同時,適度運用私人貸款易批、結餘轉戶計劃、結餘轉戶私人貸款或其他大額清數方案,都要三思而後行,細看條款是否真的「特快貸款」又「息率低」。無論搵銀行定財務公司,務必先行做好財務比較、衡量風險,避免「月平息實際年利率計算機」顯示的數據過度樂觀。

  整體而言,從特朗普徵收對等關稅的震盪,到道指慘烈暴跌,都向全球金融市場發出警號:任何重大國際政策變動都可能在短時間內顛覆投資機會、衝擊民生經濟。然而在不明朗的國際局勢裡,人們也不該輕易放棄對未來的信心;做好財務規劃、借貸風險評估,或許可以在風浪裡找到一條尚能安穩前行的航道。

 

 

申請貸款
驚濤乍現:道指期貨暴挫引金融風暴陰霾 香港人如何穩健應對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