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爆發式退休攻略:敢挑戰4.7%提領比率?七項關鍵策略大剖析】


香港人的日常生活既繁忙又多挑戰,工時長、房租高、開支龐大,致使不少打工仔都會燃起「提早退休」的念頭。當一提到「退休理財」,你或許會聯想到「4%法則」,甚至最近興起的「4.7%提領比率」。究竟何謂所謂的「安全提款率」,實際執行起來又會遇上哪七項重要考量?事實上,單單依賴一條既定數字絕對不夠,你還需要靈活掌控多項原則。

今天就讓我們吃透這個充滿爆發力的新退休思維,教你做好財務規劃、保持投資組合穩健,更可以在重要時刻善用多樣管道─無論擁有多少資產、是否考慮私人貸款渡難關,甚至需要尋找財務公司諮詢等,都能逐步靠近理想的「財務自由」狀態。



理財自由≠被一條數字綁死

很長一段時間以來,「4%法則」被奉為退休指標,代表你在退休初期,可以從投資組合中提取約4%的資金作為第一年的開支,而此後每年因應通脹作調整。後來,不少研究發現,若能在早期熬過經濟衰退或高通脹期,安全提款率或許可以再微調為4.7%,讓你多一點生活彈性。然而,無論是4%還是4.7%,這都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「天書數字」。

當然,若你全程保持高姿態的投資回報,甚至有能力善用私人貸款、網貸或結餘轉戶等彈性方案補足資金需求,的確有機會增加退休初期的可支配收入。但重點在於,每個人的財務狀況、投資風格、家庭責任和風險承受能力都不同,不能一刀切。正如有人願意把股票配置提高至七成以上,也有人寧願信貸周轉,暫時保留更多現金流以應付突發狀況。假如你想在香港安享退休,切記要懂得融會貫通多種策略。

 

「我怕錢不夠用」──心理關卡先拆解

在香港,許多人面臨的不是「太早退休拿何種提領比率」,而是「根本不知道要多少錢才夠」。有些人老早就計算好需要準備HK3,000,000;另一些人覺得起碼要HK8,000,000;更有謹慎派認為「永遠都不夠」。這種糾結心理,往往成為退休規劃最大的敵人。

4.7%提領比率的提出者是美國財務顧問Bill Bengen,他從歷史數據推算出,如果你有HK1,000,000的退休儲蓄,第一年可提領HK47,000,隨後再根據通脹遞增。聽起來當然誘人:若實際投資回報理想,你甚至可能在未來保持類似的生活標準。但若你很不幸在退休初期遇上經濟動盪,投資組合大幅下挫,那4.7%亦有風險讓你過快消耗資產。

要知道,退休並非瞬間到達的終點,而是一段或長或短的旅程,絕不能盲目樂觀。就算中途需要借錢或者尋找銀行貸款作緊急資金,一旦利率上漲或審批時間過長,也可能衍生出另一種財務壓力。因此,真正需要的,往往是多元準備。這涉及到如下一些思考面向。

 

【第一要訣】調配資產配置,要靈活又要有紀律

許多人都認為,退休之後反而應該漸漸減少股票比例,以降低虧損風險。然而Bill Bengen卻透過一系列實證研究指出,股票比重減少過多,反而有機會把可持續提款率拉低。

原理其實不難理解:若你的投資組合嚴重偏向現金或債券,長期回報恐怕不及股票,加上香港通脹壓力、日常生活費不斷攀升,資金再安全都可能逐步縮水。若退休距離20或30年那麼長,過度保守未必是好事。

但我們也不能盲目地「梭哈」股票。建議是可考慮定期檢視資產分佈,例如想要股票配置維持在五成至七成之間,其餘分散於債券或其他穩健資產。只有在經濟波動時段,像在極度熊市來臨前,才會考慮透過結餘轉戶、信用卡分期或短線循環貸款意思,暫時保留更多現金增加流動性,以防投資市況持續下挫。另外,有些人會採用「股票下滑路徑」(由高比重逐步減持),但亦有專家建議「股票上升路徑」(剛退休時比較保守,然後再慢慢增加股票比重)來平衡風險。

只要你對市場有一定認識,或已經有財務公司幫你打點投資策略,在大跌市時不至於做出錯誤操作,那些看似更激進的股票配置其實可能帶來更好的可持續提款率。簡單來說,資產配置沒有絕對標準,重點是紀律與靈活度兼備。

 

【第二要點】通脹來襲,提領金額如何升降?

香港物價一向高企,通脹時常輕鬆達3%、4%甚至更高。如果你的退休生活需要考慮通脹壓力,那麼第一年的提領金額之後每年都要按通脹作更多調整。假如一年後通脹5%,那下一年就要多提5%。久而久之,如果你的投資回報與通脹之間缺乏正面拉鋸,資金消耗速度就會加快。

不過,若在退休初期遇上大熊市或金融風暴,可以在短期內有策略地調整開支,或者先使用一些低息貸款、網貸平台周轉,等股市回升後再逐步補回,實際上可以保護你的投資組合「資本」。簡言之,「通脹對抗術」需要你在市況不佳時主動縮減開支或改變提領安排,而非年年毫無變化地按照某個固定百分比取用。對4.7%而言亦然,並非在任何經濟環境都能高枕無憂。

 

【第三焦點】你的預期壽命其實有多少「buffer」?

很多人都不想在九十高齡時發現財富見底,所以在規劃退休時,總會預留多數年的「彈性」。打個比方,若你假設自己只活到85歲,一旦你活到90歲怎辦?難道要臨老再去借錢利息低的貸款公司?所以不少理財顧問建議把退休後預期壽命多預留一個10至15年區間,務求更加穩妥。

香港人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,有些更能一路「打工打到80歲」,享受長輩節日優惠之餘,又能保持收入。不過也有些退休人士到了70歲後,開始面對較多醫療開支,甚至忽然需要資金去做手術療程。一旦家人財務能力有限,又或者你的額外儲蓄不多,就可能要尋求私人貸款或醫療分期計劃來應對。若預留不足,越接近耄耋之年就越擔心財務壓力,這無疑會令退休生活失色。

因此,預期壽命的規劃不僅關乎「敢不敢用掉所有錢」,還包含如何安排繼承事宜。若你想留下可觀遺產給子女,就要相應降低外在開支或提款比率。在香港這種高成本社會,每少提一點,也許就能多留一點資產給下一代。若你本身收入高,或者投資組合跑贏大市,亦可能選擇增加開支,並享受多姿多彩的退休生活。皆要因人而異,因財而調整。

 

【第四關鍵】退休後要不要再「再平衡」?一招搞定股債比

不少人以為,一旦退休後便能把投資擱置一旁,坐收款項,像出糧一般輕鬆。然而現實並非如此。就算你決定首年提領HK40,000或HK50,000,也得定時為投資組合作「再平衡」。

所謂再平衡,即是你原本有一套資產比例配置,例如七成股票、三成債券。假如股票大漲,使你股債比演變成八成股票、兩成債券,就可能面臨回調風險,這時就要賣出部分股票,重新維持在預設的七成/三成水平。如此一來,不容易在下個熊市時因股票配置過高而損失慘重。

反之,如果股市下挫,股票占比被動降低至五成,就可能是一個買入或調整時機,確保資產比率回復平衡。當然,這也需巨大的心理建設:跌市時補倉並不容易,需要充足現金或低息貸款支援,也要信心定力,否則反而容易抄底失敗。

所謂的「四份免費午餐」之一,便是懂得定期再平衡。若執行得宜,無論你是採用何種股票滑行路徑,最終都能令整體投資回報更穩定,提領比率亦可望更有彈性。記住,再平衡不等於不停買賣,在香港繁忙生活中,你大可每年檢視一次,或者半年檢視一次,頻率太高反而容易影響心態,甚至引發不必要的交易成本。

 

【第五面向】退休花費也要分階段?幾年後願意縮減生活規模?

在現今社會,不少退休人士傾向「前期用多一點,後期用少一點」。例如,你在頭10年中,如虎添翼地環遊世界、美食餐廳到處打卡;但待到80歲以後,加上身體機能減退,生活頓時變得簡單,就算維持4.7%也用不完多少。若你知道未來會有如此模式,那麼即使退休初期提領比率略高,也未必會導致資金全數耗盡。

還有人會考慮在退休初期購買年金產品,換取一定的穩定收入。一方面抵禦通脹,另一方面不怕資金管理不善。此外,也有人偏好利用財務公司或銀行貸款先完成重大願望,如裝修房子、資助孩子讀書,之後再用結餘轉換、信用卡分期付款或者其他融資方案慢慢攤還。只要利率合理、月平息計算在可控範圍,對整體退休規劃未必產生太大阻礙。

關鍵是,你要做好整體籌劃,以及瞭解自己各階段的需求。畢竟人的身體及心境,都在不斷改變。前期你或許想盡情揮霍人生,後期也許只想安靜地看書養生。只要方向明確,每年稍作調整,4%或4.7%都可成為「參考點」而非「絕對指令」。

 

【第六重點】要不要留一筆可觀資產給子女?

許多香港家庭深受傳統觀念影響,希望能留一筆財產給下一代。然而,這勢必衝擊你的退休開支。若你計劃在自己百年歸老之時,投資組合尚有HK2,000,000或HK3,000,000,那麼退休期間可動用的比例就會降低,被迫放棄部分享受。這點也須提早與家人溝通。如果子女各自事業有成,你也未必需要把提款率降得太低;但若你真的視「傳承」為責任,就要在退休生涯結束時留下相當可觀的本金。

表面上看,減少提領額度、提升遺產份額對於子女有好處,但對你而言也意味著整個退休過程都要更加「抑制消費」。有些人寧願選擇負擔有限度的貸款,靈活運用網上貸款或銀行貸款來應付醫療學費等突發項目,保留更多現金或投資資本讓自己活得舒適一些。最後可否順利傳承,就要看你整個理財策略的調配了。

 

【第七視角】你想一次過提走,還是每月定期?提領時點影響大

大部分香港上班族習慣「出糧模式」,所以退休金提款也會傾向每月領取。但有些人會在年末或年初一次過提一筆大額,然後分開使用。其實不同的提領節奏,多少會改變你的投資報酬。若你在年初就把全年所需都提走,等同於這筆錢離開了投資市場,一旦當年股市大漲,便錯失了收益;反之,如果股市暴跌,年初提款反而能避免更大損失。


在香港,有些退休人士會選擇於年初先領完,再拿其中一部分去做短線投資或買高息股,若操作得宜,還可在年尾額外增加收益。但萬一看錯市,虧損也會更明顯。對於比較保守的人,還是以每月或每季定額提領較安心。

值得注意的是,一旦你的提款模式與市場週期錯配,可能會壓縮可支配空間。若你覺得某一年要花費特別多,可能可以先向銀行申請短期貸款應急,也有不少網貸平台或財務公司提供24小時貸款審批。但不論哪種方案,都需謹記貸款利率、實際年利率、手續費等成本。不要為了一時爽快,導致長期資金壓力增加。

 

無懼經濟突發,退休計劃要「動」起來

由上面種種可見,退休絕非把錢擺在一處就可以高枕無憂。更何況香港的變數多:樓價、股市、通脹、甚至全球金融震盪,隨時都會衝擊你的投資組合。因而,真正掌握成功退休的關鍵,在於持續檢視、隨機應變。

假設你以4.7%開始,也要準備好日後適度調整。只要你擁有穩定的資本配置,以及靈活應變的籌碼,例如緊急資金預備了6至12個月的生活費,也有適量債券或貨幣基金作套現管道,那麼就不必每逢市況不佳時都手忙腳亂,急於套現股票或去找高息借貸公司。但若真的出現重大人生變故,例如家人罹患重病、需要大額貸款醫療費、結算信用卡卡數等,你亦能從外界找到低息貸款方案過渡,一邊梳理投資組合,一邊保護自己的未來。

最終,這場退休大考的功課,就是持續檢討和調整。沒有人能保證一次決定,便能順利度過往後二三十年。大家都明白計劃趕不上變化,特別在香港,工作環境轉變、家庭結構改變、經濟周期起伏,都可能隨時打亂你原先的規劃。但只要明白自己選擇提領比率背後所代表的風險和回報,並結合生活所需、預期壽命、傳承意願等,一切都有解決之道。

 

結語:退得早不一定退得好,退得巧才是真智慧

總的來說,若你想靠「4%或4.7%」就縱橫退休世界,勢必有所不足。那不過是判斷退休資產能否持續30年的起點數字。真正要穩操勝券,還需綜合考慮包括資產配置、通脹因素、再平衡策略、預期壽命、遺產留存意願、提領步驟以及投資表現。

當然,每個人背後還有環繞不休的「變動因素」。可能你某天有機會自住物業升值,考慮業主貸款重新套現;或是考慮把債務重組,進行清數易批,以換取更低利率。也有可能你突然決定移居海外,令開支結構和稅務策略都大改。畢竟,香港是一座國際化金融城市,同時也是我們的家。若你想在這裡愉快退休,就要立足於靈活思維、客觀借鑒以及持續更新的財務知識。

「及早退休」並不是高枕無憂的保證,「財務自由」也不一定代表可以肆意揮霍。真正的重點,在於如何保持投資組合與現金流的健康,並在各種人生階段都有足夠彈性面對風雨。當你看懂了這些關鍵,再來思考4%或4.7%都會更得心應手。

願各位香港朋友都能擁有既踏實又多采多姿的退休生活─讓我們從今天開始,用新思維、新策略好好制定屬於自己的「爆發式退休方案」。

 

在香港追求提早退休,Credit366助你實現財務自由!無論是私人貸款、網上貸款還是結餘轉戶,Credit366提供靈活借錢方案,配合低息貸款及免入息貸款選項,幫你清卡數、清數一筆清。毋須被4%或4.7%提領比率綁死,透過財務公司專業支援,善用信貸與網貸資源,讓退休理財更穩健。即使面對通脹或突發開支,Credit366即時過數貸款助你應對自如,重新定義退休生活,穩中求勝!

 

 

申請貸款
創新退休攻略:重新定義4.7%提領比率,七大關鍵助你穩中求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