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負資產」警鐘響起? 了解轉按、加按貸款選項、私人貸款,應對樓市波動
香港樓市近年從熱火朝天到漸有降溫跡象,許多早年以高成數上車的業主,都開始感受到形勢逆轉的壓力。「負資產」的陰影再度浮現,同時加息週期也還未結束,層層因素交織之下,難免令不少人心生憂慮:萬一物業估值滑落到連未償還貸款結餘都不夠蓋,會不會陷入進退兩難的窘境?又或者已經踏進「負資產」區域的業主,還有沒有轉圜機會?
有些人會問:「樓價倘若下跌至負資產,我是不是只能坐以待斃?」其實不然。即使面對逆風,也可以透過「轉按(再融資)」與「加按(增貸)」等財技手段,暫時紓緩供樓壓力、或為資金需求備足彈藥。然而,如何判斷應該選擇哪種方案、何時行動才對自己最有利,都是大學問。本文將以淺白方式,為你拆解「負資產」的來龍去脈,並深度剖析轉按、加按的實務操作及風險管理,助你穩渡樓市波動期。
樓價跌勢引發焦慮:你離「負資產」有多遠?
過去一段時間,香港樓價一度高昂,不少「上車客」動輒以八至九成按揭買樓,甚至使用高成本的二按、財務公司貸款或「私人貸款」來繳付首期。當樓市欣欣向榮時,許多人認為買樓只會漲不會跌。但市場就是如此瞬息萬變,經濟狀況及利率週期的變化,都會牽動整體樓市走勢。只要樓價的調整幅度大於你的淨資產(如:首期金 + 已還本金),就可能陷入「負資產」狀態。
什麼是「負資產」?
簡單而言,就是你的物業估值低於未償還貸款餘額。若物業現值 500 萬元、但你尚欠銀行或財務公司 520 萬元,理論上就處於負資產。
成因除了樓價急跌,還包括:
1. 高成數按揭/二按:槓桿用得越高,可承受的樓價波動越小。
2. 加息週期:利率上升時,供樓壓力加大,可能影響還款能力;亦會讓市場對物業需求減少,拖累樓價。
3. 供樓時間短:按揭初期主要還利息,實際還到本金部分相對少,一旦樓價下跌,淨資產很快被侵蝕。
後果可能引發:
· 資產負債表惡化:銀行或貸款機構看你資產淨值下跌,若日後申請再融資、更改貸款安排都會困難。
· 賣樓或斷供風險:若收入出現問題,又剛好物業估值調整超預期,或需貼錢賣樓,甚至斷供。
· 心理壓力:負資產打擊往往不只在財務面,也會動搖置業信心。
轉按與加按:市場情況與發展趨勢
近年轉按與加按需求頻頻升溫,有人是為了借低息貸款清卡數、結餘轉戶,或希望把高息部分(例如信用卡分期、私人貸款、網貸)整合到更低息的樓按;也有人純粹想尋求更優惠的息率。根據坊間報道,面對息口反覆,2024 年下半年轉按宗數在某些月份有顯著升幅,顯示不少業主都想透過再融資減輕房貸負擔,或提早鎖定更理想利率。
銀行之間的利率競爭也時有升溫。除了按揭計劃與利率優惠,銀行或財務公司有時甚至提供現金回贈、送超市禮券、信用卡分期付款禮遇等,來吸引轉按或加按客戶。金管局方面,原本透過按揭保險放寬按揭成數,幫助更多人上車;但在風險管理上也會對貸款申請人進行更嚴格的壓力測試,特別是在加息週期裡。而「負資產」案例增加時,銀行往往趨於保守,估價變得更加審慎。所以,雖然有不少轉按、加按的市場選項,但最終能否成功批核,要視乎物業最新估值、申請人信貸狀況及財務條件。
「再融資」怎麼玩?深度解構轉按策略
「轉按(Refinancing)」簡單來說,就是你放棄原本的銀行或財務機構按揭貸款,改為申請另一家銀行或財務公司批出的新按揭,用以清還舊貸款。很多時候,大家想轉按,是為了「慳息」或「清數易批」。如今利率走勢撲朔迷離,一次成功轉按後,能不能保證最終利率划算,要看你怎樣做功課。
轉按常見動機
1. 獲取更低利率、減輕月供:若當初簽的是高息 HIBOR 按揭,而銀行現時提供更低 P 按或固定利率,轉按可立刻省息。
2. 延長還款期、釋放現金流:若日常支出壓力大,轉按時可與新銀行商量拉長還款年期,每月供款可相對降低。
3. 借現金回贈做短期周轉:部份銀行會送現金回贈作招徠,對現金流吃緊的人士有吸引力。
4. 整合債項,更好管理:例如把高息信用卡分期、私人貸款轉移到利息較低的房屋按揭內。
轉按流程與成本
1. 估價與方案比較:先向各銀行或「貸款公司」查詢估價及利率條款,必要時可找按揭轉介服務。
2. 批核審查:銀行將重新評定「DSR」(供款與入息比率)、信用評分、物業估值。
3. 律師手續與罰息:理想情況下,若舊貸款已過罰息期,轉按成本只需付律師費與估價費;否則需留意原銀行罰息。
4. 最終簽約與放款:新貸款批出後,用以清還舊按揭餘額,再支付手續費用。
當然,轉按也有風險。最主要的風險,在於「銀行估價不夠高」。若物業估值下跌嚴重,以致新貸款額度不足,你可能需要補差額。若你已處於負資產狀態,轉按成功機率亦大大降低。
「加按」套現:救急或走險?
跟轉按不同,「加按」(Top-up / 增貸)是基於同一物業的「剩餘淨值」再次提取資金。很多人考慮加按,往往是想「套現」來作其他用途,例如:裝修、投資、或清還各種網貸、信用卡分期、免息貸款等。然而,樓市逆風之時,加按則變得更具風險,因為你會提高自己的負債水平。
加按運作模式與用途
1. 與原銀行加按:若原來的貸款銀行允許,加按少走一重流程。
2. 轉按 + 加按:先轉去新的銀行,再要求更高總貸款額。
3. 用於裝修或大額周轉:有人會選擇加按來付家居改善、大額醫療或其他生活需要;也可能把錢用於展開小生意,甚至投資。
4. 債務整合:透過較低息的按揭,償還高息貸款,從而減少月平息支出或避免信用卡分期利息。
加按的審批關鍵
· 樓價估值:加按能否批出在於銀行對物業的最新估價。
· 收入壓力測試:貸款機構要確定你有能力承擔額外供款。
· 信用評級:包括你過往的還款紀錄、其他負債情況。
成本與風險
· 利息負擔飆升:加按後,貸款總額增多,你的每月供款與總利息必然上升。
· 負資產風險倍增:若樓價再度下跌,你更容易出現「資不抵債」。
· 審批更嚴謹:銀行為控制風險,會加強審查,並可能降低批出額度。
雖然「加按」能解決短期資金需求,但絕不能只看表面利益而忽略長遠風險。若你無法承受再一次樓價大跌,建議三思而後行。
你適合轉按?還是加按?「點菜式」思考更靠譜
常有人問:「我供樓壓力不大,但又想多一筆錢投資,該加按嗎?」或:「不滿當初的高利率,想轉按慳息,但惜現價可能不高,是否值得?」下面幾個面向可幫你做初步判斷:
評估面向 |
轉按 |
加按 |
主要目的 |
優化息率、條款 |
套現資金(如裝修、投資、清卡數) |
對負資產影響 |
有機會降低利率,減慢惡化 |
槓桿再提升,若樓市跌恐惡化更快 |
成本結構 |
律師費、估價費、或罰息等會是一筆 |
本金利息、供款與總負債都同步增加 |
現金流彈性 |
可延長年期,但套現不多 |
可即時套現,資金用途彈性較高 |
風險 |
若估價不足或審批不順可能失敗 |
供樓負擔增大,負資產風險亦攀升 |
決策建議:
1. 先問自己:主要想慳息?還是急需套現?
2. 看估價與負債比例:若已接近九成按揭,成功轉按都難,加按更難。
3. 收入能力能否承擔更多供款?
4. 市場前景:若後市不明朗,加按等同加槓桿,風險不容小覷。
負資產下也能操作?私人貸款或「再融資」還有無門?
若你已經身處負資產區域,銀行批核的意願通常大幅下降。原因是你連物業剩餘淨值都不夠抵押,銀行自然會擔心風險。儘管如此,有些人還是會考慮私人貸款、財務公司借錢來「拆東牆補西牆」。這做法並非不可以,但需要量力而行,因為私人貸款或財務公司「息率」通常高於樓按。如果你只是暫時性資金週轉不足,或想小額結餘轉戶到利率較低的產品,那麼可能值得比較。然而,若要籌一筆大額貸款,還是要小心「借新還舊」的惡性循環。
可能的替代方案:
· 聯名或第三方擔保:若家人或夥伴有較強還款能力,可考慮共同借款。
· 暫緩行動:樓市若在下滑階段,或許等待估價回穩再作決定;同時努力維持良好供款紀錄,避免斷供。
實戰案例:成功與失敗的啟示
案例 A:年輕業主轉按,成功紓壓
阿浩兩年前用高成數按揭買入一個單位,半年後就趕上加息潮,再加上區內樓價下跌近 15%,幾乎逼近負資產。阿浩及早向銀行及按揭顧問求助,發現某財務機構願意提供較低息的轉按計劃,利率低 0.6%,還附送現金回贈。
· 關鍵動作:阿浩有足夠收入證明、信用良好,令批核更顺利;同時及早談判爭取利率優惠。
· 結果:成功降低月供、避免因樓價下跌而被迫賣樓,得以繼續持有物業待未來反彈。
案例 B:投資者加按失敗,資金斷裂
Belle 看到股市短暫反彈,認為可以加按物業套現 200 萬來炒股,期待跑贏按揭利率。但在辦理加按期間,大市忽然又回落,銀行估價縮水,最終只批得 120 萬,Belle無法補足投資資金,更在股市虧損累累,痛失資金兼加重還款。
· 關鍵失誤:槓桿用得太盡,忽略加按對負債比率的提升,也缺乏現金流緩衝。
· 教訓:下行市況下加按投資風險非常高,加上估價瞬息萬變,未到最後一刻都不能確定能批多少。
專家觀點:穩健財務規劃三大守則
為了應對樓價波動,香港金管局(HKMA)對按揭有一定的指引與壓力測試標準。若你想在逆境中自保,就應該摘取以下「三大守則」:
1. 不要把 50% 以上的收入用於供樓
供款金額佔家庭入息越高,彈性越低,一旦收入下跌或開支增加,就會陷入財困。
2. 預留至少 6-12 個月的儲備作緊急基金
在加息周期裡,利率可能繼續上升;若不幸失業或經濟轉差,手頭上能否頂住數月開支?
3. 定期檢視樓價變動與自家槓桿比
不論你是否打算轉按或加按,都要每半年或每年留意估價走勢與負債餘額,必要時提早应變。
利率走勢預測:短期內對利率「見頂」與否仍有分歧,金融環境保持不確定性。建議預留利率再升 1-2% 的空間,以作壓力測試。只有保持保守,才能在波動中不慌不亂。
結尾:先備好盾,再出擊
當聽到「負資產」警鐘響起,很多人都會心慌。然而,負資產並不等同「世界末日」。關鍵在於是否擁有足夠資訊和完善策略,以免在樓價下跌時被動挨打。
轉按可幫你重新優化貸款條款,減少利息支出;加按則能在必要時套現,應對突如其來的開支或債務整合。但全面拉高負債,亦意味風險亦同時倍增。
最重要的,還是保持一顆「審慎樂觀」心態:別盲目加槓桿,自問是否真的能負擔加大後的供款?能否在樓價下探時扛得住?建議你先做足功課、做好財務比對,再聯絡專業人士做詳細評估。
想了解更多按揭轉按或加按的個案分析與專家意見,也可訂閱我們的最新「財務通訊」。若你懷疑自己處於邊緣或想進一步比較貸款利率,不妨先進行免費「按揭評估」,提早制定因應策略。身在波動者,不必驚慌,只要策略得宜,準備充分,始終能在險境中站穩陣腳。
免責聲明:以上內容只供參考,不構成任何投資或法律意見。如有需要,請諮詢合資格的專業人士。樓市與金融市場風險高,請讀者自行判斷並承擔風險。
申請貸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