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30歲還在負債?提款機撳唔出錢!他意外發現「關鍵習慣」,2年後竟然存到24萬】
「點解要等到被提款機『鎖死』,先知道自己負債幾嚴重?」
在香港,30歲往往被視為人生的里程碑:有些人已經置業,有些人當上管理層,甚至開始養育下一代。不過,有人卻被卡數壓得透不過氣,日常生活一再威脅着他的尊嚴。同一個年紀,不同的境遇,彷彿一道無形的高牆,時刻提醒着他「失敗者」的標籤。
但倘若有一天,你正面臨相同的窘境:欠下數萬元卡數、隨時要以信用卡分期付款去還舊卡數,連提款機都只能秀出「餘額不足」,究竟會如何改變你的存錢態度?又如何從這條「財政死路」尋找突破口?以下文章,將分享一位名叫阿力(化名)的故事:他在30歲生日前後,一度拖着港幣12萬元欠款,不但每個月要想盡辦法鑽研月平息計算,還為了省少少息費,壓縮娛樂甚至連簡單慶生都免了。最終,他悟出哪個「關鍵習慣」,在兩年間成功存到共24萬元,從負債一族洗底,改寫自己的人生?
【失控的生日:提款機一分不肯吐】
人到30,人生卻想墮入谷底。阿力那年生日遇上幾位好友相約慶祝,地點選在中環某家融入日式元素的 Fusion 餐廳。食物賣相精緻,價錢亦理所當然地高,大家都各自枝笙拿手,點了不少刺身、海膽、醬燒和牛。結帳前阿力心知預算有點緊張,但自欺欺人地想:「刷卡頂住先,之後再慢慢應付。」
聚會結束,他步履蹣跚地走到地鐵站內的提款機,準備提少許現金搭的士。豈料輸入密碼後,螢幕卻顯示:「結餘不足,請檢查戶口或聯絡銀行職員。」他暗暗在心裡叫糟糕:原來卡被扣除最低還款額後,連三百蚊都攞唔到,這幾年來不斷翻用信用卡、結餘轉戶易批、甚至借私人的錢,總債務積少成多,額度見頂。慶生那晚,阿力只好狼狽地跟朋友借二百元現金。被銀行「打臉」的感覺,讓他開始深思:是否是時候認真面對這堆漏水的「財務黑洞」?
【糊塗的開端:12萬是如何積累起來?】
追溯根源,阿力的負債由多個因素造成,表面看來只是「每個月透支少少」,實際卻由多種不良習慣交織:
1. 信用卡過剩
他有超過六張信用卡,而且每張都開啟了循環信貸功能。很長時間,他並未意識到「沒有即時償還的資金,等於背負利息」。只要銀行批卡,他就刷個不亦樂乎;結出卡數後,用另一張卡做結餘轉換,息上加息,陷入「拆東補西」的循環。
2. 網上貸款又再疊加
為了某些臨時需要,他曾經在網上貸款平台申請過快速即批貸款來「頂住數」。起初只想短期周轉幾千元,但還不下來又要借新數,連番循環最終將欠款堆大至12萬。
3. 購物沖動「買完先俾」
阿力喜歡追求新潮電子產品,不論最新手機、藍牙耳機、智能手錶通通都想入手。有些分期付款計劃號稱「免息」,但實際會收手續費,外加遲還會加罰息。一次又一次的購入,令人財務壓力更加吃緊。
4. 缺乏系統管理
他從未做過完整的收支記錄,一旦「見卡刷卡」,忽略了每月實際可動用現金的限度。直到銀行或財務公司打來催款,他才知道「糟了,今個月爛賬又爆錶」。
以上種種原因,令阿力在30歲生日前夕就欠下了學貸、卡數及私人貸款的綜合欠款12萬。每月支付利息與最低還款額之後,工資所剩無幾,捉襟見肘。照這樣下去,連租金、水電加上生活基本開支都快應付不來,更別說存錢夢了。
【驚覺:不能再「借錢還卡數」下去】
被提款機「拒絕提款」那一夜,他直覺人生黑白交錯:明明跟朋友出來慶生,卻落得要借少少錢搭的士。帶着尷尬與慚愧,阿力終於意識到:
如果還唔肯認真處理財務狀況,可能就要踏入「無底深淵」。
於是,他開始研究一些個人財務管理的知識,希望借助坊間的心得理論,從大額清數開始,慢慢扭轉局勢。他先想辦法理解「月平息實際年利率」如何計算,為何同一筆貸款標榜的「低月平息」,實際年利率可能比想像中還要高;又或者如何利用「結餘轉戶計劃」把高息卡數轉到低息銀行或財務公司,以期望減少每月利息支出等等。
一開始,阿力聽到這些財務術語:什麼是月平息,什麼又是 APR(Annual Percentage Rate)實際年利率,頓時頭都大了。但為了徹底改變生活,他願意花時間鑽研,亦願意嘗試新的理財方法。
【奇妙的五秒鐘記帳法:開創「覺察」模式】
阿力每天睡前,只花五秒鐘(有時候長些,平均不超過五分鐘),把當天每項支出都記下:
· 早上買早餐:$25
· 因加班訂了外賣:$65
· 下班喝手搖飲:$28
· 網上購物買了一副耳機:$350
如此看似瑣碎,但久而久之,他開始建立對「錢」更強的覺察能力。很多人習慣把唔必要的花費合理化,比如買新的電腦周邊、潮流公仔,都以「辛苦返工,畀自己開心下」為由,忽視自己將來要繳額外的「卡數利息」,甚至會墮入欠款循環。可是一旦養成「記賬」或「檢視消費分類」的習慣,就能很清晰地看見一些當下不覺浪費的開支,長期卻會蠶食整個財務。
阿力透過將消費分兩大類:
1. 「必要」:如交通費、飯錢、房租、水電等必須開支;
2. 「想要」:如甜品、外食高檔餐廳、電子產品、裝飾品。
「想要」的項目會被標記成紅色。每次準備買非必需品時,他都會提醒自己:「這筆錢未來還要連本帶息地還給銀行或財務公司,你真的要刷卡買嗎?」 一來一回,從中減去許多衝動購物。長遠而言,這種「事前覺察」能杜絕大部分過份消費,導致財務惡化。
【斷捨離的開始:把物件變現,把空間騰出】
「齊齊將不需要的東西清走,等於替自己找一筆『外快』,還可以令家居空間變得乾淨。」
阿力開始整理房間抽屜,翻出一部已停用的 GoPro、兩台閒置的手機,以及不少蘊藏情懷的收藏品。這些都曾經是阿力的「心頭好」,但現在擺在那裏也是看不見的負擔。正所謂「賣舊換新」;對阿力來說,則是「賣舊換現金」。經網上拍賣平台一輪操作,他收到一筆近九千元的回款,總算替接下來的「清卡數基金」平添了強而有力的後盾。
有了這種「平衡」,他不再一味使用信用卡分期來掩飾當月財務缺口,反而透過拍賣閒置物品,達到真正減少債務壓力的成果。這也令他對「享受」和「必需」的定義重新思考:以前購買各種高單價物件,只是為了得到短暫的滿足感,忽視了未來還款的痛苦。當開始「斷捨離」並轉化為現金,省下利息,阿力終於看見負債有了減少的跡象。
【擴大收入:打工仔的新玩法】
面對12萬債務,光靠原本每月薪金來做「最低還款」遠遠不足;即使利率是低息貸款,也要時間慢慢還清。於是,阿力萌生「開源」念頭。他白天在觀塘一間中小企業做文職工作,晚上或週末便找兼職。以下是他曾經實踐過的方式:
1. 晚間外送
在疫情期間,外送平台需求大,他下班後即登記成配送員,利就少少,但至少每晚多賺几百元的送餐費用。有時週六日兼職更可達千元,雖談不上暴富,但每月多約三至四千的收入,可以全數投入財務「大額清數」或「結餘轉戶私人貸款」的還款。
2. 搜羅自由工作機會
阿力會利用人際網絡,承接一些有償小工作,例如協助學弟拍攝簡單的宣傳短片、幫親戚做文字翻譯等。他也不吝加強自己的技能,從網上學習平面設計,再透過社交平台尋找小型案子。
3. 教運動課程,興趣變收入
阿力自小熱愛籃球,他選擇週末到社區中心教小朋友基本運球、防守姿勢等,比一般時薪略高。雖然要勞動體力,但他卻感到開心:一邊賺錢,還可保持運動習慣。
這些「邊線收入」,每月增幅可能只是數千元,可是若將之用作「特快清卡數」,或是提早部分歸還貸款本金,則能節省利息支出。一年之後,阿力已把最初的12萬卡數壓下到剩約2萬,同時利息也一
【關鍵習慣:每月收入先「抽」一半儲蓄】
在阿力的「償債」路上,他常常看一些「富爸爸」,或者「理財達人」的分享,嘗試調整自己的思維。他發現一個叫「先抽取、後消費」的概念非常實用,也讓他加速達標。做法很簡單:
1. 每次工資到账,都立即將一部分錢轉入特定帳戶
例如阿力在未來一年內,決定一個「激進」百分比:他把近一半薪金——約 HK7,000 −HK8,000——先轉到一個「清數/儲蓄」戶口,其餘錢才放在一般日常開支戶口。如此一來,他等於先替自己「付錢」,而不是被信用卡分期或其他消費「吃」掉。
2. 確定能「保底」開支足夠
當然,阿力仍然要留足吃飯、交通以及每月的固定賬單。但在認真梳理過支出後,他意外發現:要頂住生活,未必真的需要花太多錢。一些以前理所當然的開支——比如每週酒吧聚會、逢星期六必看 IMAX 電影等,只要有心控制,都能減不少花費。
3. 固定加碼還債
一旦「清數基金」累積到一定金額,他便拿去一次過還掉信用卡或私人貸款的欠款本金,減少後續利息。以及,若是發現有銀行或財務公司推出「結餘轉戶易批」優惠,他也從儲蓄戶口拿出一筆資金做前置還款,以降低實際年利率。
這種做法,在前半年會覺得吃力,例如要將可支配金額大幅調低。但半年後,阿力開始適應,新習慣帶動他更自律。最後讓他在兩年內實現了一個「驚喜目標」:除了清光12萬債務,竟然還多存下24萬現金,成為了他重啟人生的里程碑。
【順勢投資自己:學習、進修增值】
很多人以為「做兼職、節流就等於理財全部」,但阿力用一年時間把卡數削到剩2萬時,意識到更重要的事情是「投資自己」。
釋放了財務枷鎖後,他打算重新審視長期生涯,把一部分錢改為進修課程,學習更多技能,讓自己賺錢能力再次升級。
他挑了些數據分析、數位行銷等線上課程,配合本職工作需求,更能獲得公司上司肯定。他亦參加了一些創業講座,汲取經驗,以備將來可能在網絡創業。長遠而言,加強技能不僅可望帶動正職升遷,還能擴大「副業」規模,實現財務自由的目標。
【財務借貸並非洪水猛獸:正確使用方能塑造新生活】
兩年間的蛻變,阿力深刻明白:
· 高息信用卡與衝動消費是一把「財政雙刃刀」,一旦使用不當,瞬間令你陷入欠債漩渦;
· 但若懂得「精明運用融資」,也能在恰當時機減輕壓力。比如趁銀行或財務公司有較低的月平息優惠、提供無需入息證明的即時貸款,以結清高息貸款或卡數,鞏固自己的現金流。同時亦要留意比較不同貸款公司的實際年利率以及條款限制, 檢查是否有隱藏費用,如手續費或提早贖回罰款,不要盲目追求標榜的「低息」宣傳。
阿力現時依然保留一至兩張信用卡,但絕不隨便循環借貸,更會每月全數還清。過去他覺得「有錢買開心」,而現在他真正體會到「之後仍要慢慢換現金來還卡數」。習慣翻轉之後,金錢再也不是生活的重心,而成為了讓自己安心生活的工具。
【如何向「財務借貸」說 Hello:你可參考的幾個要點】
1. 提升信用評分:任何私人貸款、網上即批貸款等都需要審查信用
o 若你有多張信用卡負債,建議先盡力減低逾期紀錄或每月儘量缴付多於最低還款額。
o 如需「結餘轉戶計劃」,務必先算好月平息實際年利率和手續費。
2. 建立應急金:別讓意外再度壓垮財務
o 最初可以是1-3個月的生活費儲備,之後看情況再增至6個月;
o 亦可以利用一些信用卡分期、低息貸款來週轉,但必須細心控制。
3. 選擇合適的平台或公司:財務公司、銀行、網貸平台皆各有優劣
o 銀行貸款利率或許略低,但審批時間較長;
o 財務公司或網上貸款平台審批快,24小時借貸不再是難事,然而要留意月平息計算是怎樣。
o 務必要了解合約細節才能下決定,以免違約需要支付額外費用或上載紀錄影響信用評分。
4. 保持「先抽取後消費」習慣:寧可少花,才有餘力進行投資或還卡數
o 不要讓大額貸款再度成為沉重負擔;
o 分階段把積蓄用於提早清數,並定期檢討利息開支。
【兩年後的「結算」:他真的存到24萬】
當回看這兩年的轉變,阿力自嘲「早知如此,何必當初?」他從一個陷入無底卡數、在提款機前捏汗的上班族,逐步轉型為「有組織、有計劃」的理財新手,最終在負債12萬後的短短兩年內,透過斷捨離、開源節流、私下兼職、多方比較貸款利率等手段,不但還清所有欠款,更讓存款結餘達24萬——這是他過去從來未想過的數字。
或許有人會說:24萬算唔算多?但對阿力來說,卻是人生巨大的里程碑。因為這筆錢不僅代表一份安全感,更蘊含着重新出發的勇氣。他不再是永遠被捆住手腳的「負債族」,反而有能力計劃將來的學習、投資,以及朝着個人夢想進發。
【Credit366小貼士:永遠唔嫌遲,關鍵在「唔再逃避」】
我們常常聽到:「啊,我而家已經三十歲人,點還得切個債?」或「冇辦法啦,我工作薪金就只有幾多」諸如此類的自我否定。但阿力的故事提醒大家,你可以選擇用正確方法去處理財務漏洞,也可以一拖再拖,直到爆煲收場。
要記住:
1. 先面對現實: 悄悄核對自己目前的所有負債(包括卡數、私人貸款、信貸、網上貸款),把利息、每月所需償還金額寫下來,一覽無遺。
2. 每月堅持實行: 不要害怕從微小的改變開始,例如每天記賬三分鐘,或晚上跑兩小時外送攒點錢,也可能造就日後大的轉變。
3. 善用財務工具: 若確實需要用「業主貸款」或「免息貸款」作理財方案,請先詳細比較月平息實際年利率,了解清楚違約罰則、還款期長短。
4. 擴大收入來源: 若薪金有限,就挖掘副業、嘗試兼職,擁有多方收入。
5. 持續進修自己: 提升技能、學點理財知識或商業管理。當你的價值升高,更容易在工作上尋找到機遇。
真正實現財務自由,不是要靠一次中獎,而是透過日復日的好習慣。假如你現在正懊惱着債務,一定要記得走出第一步,不要被表象的焦慮打敗。阿力都可以從「提唔到錢」變到「兩年儲24萬」,你也行。
【最後提點:財務借貸助您踏出關鍵一步】
如果你和阿力一樣,正處於信用卡分期付款的無底洞,又或者正在考慮低息貸款、結餘轉戶私人貸款來做「大額清數」,不妨先好好比較各財務公司或者銀行貸款計劃,由月平息到實際年利率,都要仔細計算,把任何潛在的附加費用(例如提早清數罰金、開立費)都列入預算,才不會被誤導。
只有在「資訊充足」的情況下做決定,才可讓你真正把高息欠款清理乾淨,並且以更合理的利率重整財務。當然,未來仍須堅持減少無謂開支、增加收入,才能真正告別「拆東補西」的惡性循環。
「借貸」並不可怕,可怕的是不懂取用之道,或毫無節制地濫用。目前香港有許多貸款公司提供24小時貸款、網上即批貸款app等,協助緊急資金需求,前提是必須清楚自己預計償還能力及期限。只要持續跟進,就是為自己打開一條透明、有規劃的「財務翻身路」。
想進一步了解財務借貸方案?如需低息或靈活付款方式,不妨點擊下方連結,細閱條款後再考慮申請。
以上文章僅供參考,涉及任何借貸行為,請先行了解風險及細閱契約內容,以免因一時疏忽造成更多苦惱。若有疑問,建議諮詢相關專業人士。
申請貸款